崇祯十三年,对于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某些读书人来说,应该算是个不错的年份。
当然,这个‘不错’仅是指战争方面。
绝不包括那写在各地奏折上的种种自然灾害!
大明朝从天启以来,内忧外患的程度愈演愈烈。
至崇祯皇帝登基以后,关外的满清与内地的流贼,已经进化成为两柄不断给帝国放血的利刃,大有通过军事征服将帝国给活活耗死的势头。
对于这两股致命威胁,负责剿匪的督师杨嗣昌,力排众议,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策论。
督师说:流寇祸起萧墙,满清强邻蔑德,外患固然不可图缓,然内忧更不能忽视。
因为它流毒于腹心!
如果听任腹心流毒,脏腑溃痈,血液枯干,那只把肩臂保护好了又有什么用?
是啊,四肢受伤,与内脏溃烂,哪个更要命?
自然是后者,这也是多数人的共识。
而治疗内脏溃烂,有两个方法,名为剿与抚,实为治标与治本。
朝廷出于种种现实考虑,及整个利益集团的内部博弈,最终选择了治标的方法,也就是剿匪。
这个方法,在这几年里,成绩显著。
自老闯王高迎祥被朝廷凌迟之后,可称为大明腹心之患的流寇队伍,只剩新闯王李自成一支,和与李自成齐名的张献忠一支。
李自成前年就被官军打的只剩下十七个人,逃进商洛山中,如同丧家之犬。
即使没在山里让恶狼给分而食之,只剩那么点儿人,也绝对搅不起什么大风浪了。
至于张献忠,也在李自成部被官军击溃的时候降了朝廷,去年虽又反叛,但也很快就被官军打败,伤亡惨重。
如今正在官军的追击堵截之下亡命逃窜,在督师策划‘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战略中,已成困兽,不过垂死挣扎而已。
某些读书人很振奋!
内忧一除,外患自不为虑,大明中兴也指日可待。
以帝国的体量来说,无论是流寇还是满清,帝国单独对上哪一个都能完胜。
坏就坏在两个一齐来!
并且还有遍布各地,连年不断的天灾作为背景。
朝廷既穷且困,实在是无力支持大军两线作战。
如今咬牙灭了一个,剩下那一个,虽然很能打,但体量终究太小。
听说其民不过百万,兵不足十万。
帝国不用等修养几年,只把通过剿匪锻炼出来的精锐官军调往辽东,与关宁铁骑汇聚一处,便可重现成化犁庭扫穴之故事……
看起来是这样。
也仅是看起来。
事实是,内忧,并未消除。
流寇自然是以李自成张献忠为最强,但二人之下,还有大大小小数不清的流寇队伍。
这些队伍的背后,则是上百万活不下去,和上千万即将活不下去的底层百姓。
那是一大堆被泼上了热油的干柴,一点火星就能将他们引燃。
流寇造反,或者说是农民参军起义的本质,实际上是个民生问题。
不把那些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底层百姓的问题给解决掉,仅是剿灭一些大寇,便不能说是完成了‘安内’的目标。
因为,即使没了李自成,还会有张自成。没了张献忠,还会有李献忠。
他们都是时势造英雄的产物。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