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来说,就是朝廷所指的直道。朝廷的要求是从关中到庭州,但我广泛征集意见时,许多商人都说不太合理,而太妃更是提出了修两条的方案,我心中是十分赞同的。”
“哪两条?”杨集想不到老娘也参与了进来,感到有些哭笑不得。
“第一条就是朝廷说的主干道,我们可以从凉州直直的修到瓜州与鄯善交界,若是有朝一日拿下了鄯善,可以继续向西延伸,抵达蒲昌海以后,沿着北河(塔里木河)继续向西,直抵焉耆国,这样的直道运兵行商都十分便捷,如果从瓜州拐向西北的话,就有点得不偿失,也不符合大隋的战略要求了。至于另外一条,则是直道上的支线,从瓜州经过星星峡,进入伊州、庭州。这样一来既能缩短关中到西域的时间,也能将瓜州、伊州、庭州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说到这里,虞世南强调道:“实际上,这两条路也是丝绸之路开通以来,胡商一直走的商路,虽然有人曾想找更便捷的路,去始终没有比这更合理、更便捷的路。如果我们按这方式来修,不仅仅符合大隋西部战备需要,也符合实际要求。”
“你的意思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杨集笑着说道:“其实我在提出‘要致富先修路’时,就有‘主干直建、多修支线’的设想,若是一一修成,四通八达的道路就像卧在大地上的多足蜈蚣一般,起到沟通东西南北的作用。”
“大总管所言极是。”虞世南心服口服。
“我也就说说而已,但是具体怎么修,还得大家群策群力。”杨集说道这里,又问道:“可有施工的方案?”
“有!”虞世南拱手道:“这条路非朝夕之功,我们先从最简单的河西走廊开始,以积累修路经验。”
“河西走廊还要修?”杨集听得为之一愣,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抵玉门关,南依祁连山,北靠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以南,东西长约两千余里、南北宽度从几公里至四百多里不等,走廊内部地形起伏、趋于平缓,可以算是准平原,这又什么好修的?
“大总管有所不知。”虞世南拱手道:“河西走廊虽然有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引水灌溉条件好、便于开发利用等特点,但劣势就是南北宽度太小;而千百年以来,往来的军队、商旅随便纵马,如此大规模的践踏成路,使许多可利用的好地板结成路;长此以往,走廊可用之地迟早会消失。故而我认为必须修出一条明明白白的路,以约束往来军队、商旅,免得草场、良田全部被践踏成路。”
杨集点了点头:“那么这条路靠北修,还是靠南?”
“靠南方的祁连山修!”虞世南解释道:“一方面是考虑整条直道的平坦、笔直;另一方面是解决往来行人补给水源的问题,因为走廊内的河流皆是自南向北,可是有很多河流到了走廊中间就渗入地底,到不了北方的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一带,若是直道靠北修的话,得不了水源人行人照样到处乱走。”
“另外,为了把行人束缚在道路之上,可在道路两边栽种胡杨,这种树很容易成活,有旺盛的萌蘖能力,只要成活以后,根部又分长出很多树苗,些根蘖苗经多年生长,可以长成茂密的森林。这样一来,直道两边遮天蔽日的树林不仅在炎炎夏日为行人遮挡阳光,而且还可以巩固路基。当然了,其他地方的直道也可种胡杨树,甚至只需简单的洒种,即可成活。”
杨集点头道:“有道理、有道理,就按照你说的办。”
修建直道将西域、凉州、关中联系起来,不仅是杨集的愿望,也是杨坚和杨广西部战略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随着大隋的疆域越来越多,修路以加强地域间的联系,就是迫在眉睫之事了。而虞世南的考虑十分周全,所以杨集完全赞同他的修路案。
杨集想了一想,又说道:“我本打算把俘虏送去庭州筑城,但后来仔细一想,觉得不太适合;首先是俘虏太多,若是把他们送去地势平坦的庭州,我们必须要有四万以上的军队监督,但这样一来,又会增加供粮压力,如果没有这么多军队监督,他们肯定利用手中铁器杀我大隋军民;其次是庭州地势平坦,就算他们不杀军民,也可以连夜逃向西突厥,我们将士无从抓捕不说,而且会助长西突厥的实力,目前就让他们在走廊之内修路,先以繁重重活磨平他们的野性和反抗意志。”
他向已经是庭州刺史的李靖说道:“至于庭州的五座城池和农田,还是交给即将到来的百姓去修、去开垦。这些人都是我大隋子民,他们既不会逃、也不会闹事,比起俘虏更加便于你们管理。只要按规矩办事、严防贪污,百姓们就不会给驻军和官员增加压力,你们到了以后,执行以工代赈,缓缓发展便可。等到城池建立起来、百姓有了安全之所、驻军有了御敌之墙,我们再根据实情商议是否增派俘虏。至于西突厥、薛延陀、契苾部是否会进犯,却是不必太过担忧。”
“大总管所虑极是,便依大总管之言。”李靖点了点头,西突厥虽然纷乱无比,却可以分为泥撅处罗可汗、射匮可汗、薛延陀、契苾部四大势力;除了自立为西突厥正统、与大隋接壤的泥撅处罗可汗之外,余者皆不足虑。
射匮可汗远在泥撅处罗可汗势力范围以西,其势力不与大隋接壤,他现在要干掉的是夹在中间的泥撅处罗可汗,而不是与大隋为敌;至于薛延陀和契必部,他们是铁勒两大部,是突厥人眼中的叛徒,当务之急是与泥撅处罗可汗、射匮可汗抗衡。
而和大隋接壤的泥撅处罗可汗,又被三大势力牵制,所以此四者现在处于相互牵制、相互征战的混乱局面,并未出现一家独大之势,此刻都以消灭敌人、统一西突厥为主,个个都自顾不暇,不会傻到招惹如日中天的大隋王朝。
可以说,西突厥当前之局势,不仅使庭州安然无恙,也是大隋王朝进军西域的最佳时期,唯一可虑者,便是河西走廊以南的吐谷浑,但这又有杨集和朝廷应付,所以远在北方的庭州自然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大总管!”虞世南拱了拱手,肃然道:“这直道,我也只能在大方向方面提一提意见,但具体如何修路、怎么建桥梁,却是一无所知,而工曹王琮也和我差不多。所以我建议委任一名精擅工技、精擅管理的人专管修道事宜。”
杨集不禁点了点头,不过随即又有些头疼了,这样一个人,不但要精擅工技、内政管理,还要懂些军事,这样才能在俘虏有所异动之前,及时镇压。可是貌似自己手下,没有这么一个人吧?
看着虞世南一脸好整以暇的表情,杨集不禁苦笑道:“既出有了人选,那就直说出来给我参详好了。”
“大总管觉得主管凉州都水署的何妥如何?”虞世南看着杨集,微笑道。
“何妥?”杨集皱了皱眉,何妥乃是著名工艺家、建筑家何稠的幺叔,年纪比侄子还要小几岁,此人倒是能文能武、精通工技,也有治理一方的经验,倒是一个合适的人选,只是此人完全是一个问题官员。
苏威曾经订立各种规章制度、推行儒家五常,还打算编制出余粮账簿,让民间互通有无。但何妥却不以为然,两人辩论时,满朝文官都觉得苏威合理,苏威更是说“没有何妥,不必担心无国子学博士!”而何妥则是应声说:“无苏威,也不必担心无人管理国家大事!”两人闹到这程度,是再也没法好好相处了。
后来与苏威之子苏夔在太常寺任职,参与商定钟律。苏夔提出了一些建议,朝中官员大都赞同,惟有何妥不赞同,常常揭苏夔的短处,辩论之时又不如人家。
何妥忍不住了,立即说苏威和礼部尚书卢恺,吏部侍郎薛道衡、尚书右丞王统,吏部考功郎李同和等人结党营私,尤其是王李二人如同苏威的儿子和兄弟。同时,他还告发了苏威的几项罪行。当蜀王杨秀和上柱国虞庆则把各项材料放在杨坚面前时,杨坚下令免苏威一切官职,回家闲居,卢恺免官除名,而同时受牵连的有一百多人。
杨坚暂时打压苏威,倒不是为了何妥,而是为了大隋江山的稳定,等苏威重新得到起用,何妥被打压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前不久朝廷把伊吾国王吐顿设接入京中当猪养,杨坚重新启用何妥,将他任命为伊州刺史,可他却负气不去,后来又当起了凉州都水署的官。
这人能力高,但却书生意气重、情商低,他看谁都不顺眼、逮住谁都能喷,组建得了做事的团队、带得好队伍吗?
“你们觉得他合适吗?”片刻后,杨集肃容问道。虽然杨集心中十分怀疑此人的做事能力,但关乎国家大事,也不能以个人喜好来决定。
“如今凉州官员,除了何妥有这个能力,我实在想不出谁更合适了。”虞世南自然也知道何妥存在的问题,便又建议说道:“大总管可以让他试一试,若是实在不行,再换人也不迟。”
杨集想了半天,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便点了点头道:“也罢,便依虞吏曹之言。先令何妥找人组建一个临时性的‘直道署’,负责规划直道走向、设计图纸、编写建设方案,若他是个眼高手低的人,那么我们再换人。”
“喏。”虞世南拱手应命。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