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问题之后,齐政和杨业的话题开始逐渐深入。
可以说,一直以来,牛奶都被国人赋予着代表希望、健康和美好的期许。
但国人对于乳制品的好印象,并没有被完全投射于乳制品企业身上。
如果把中国乳企的发展史比作一个人的发展史,三鹿事件就像是他的成人礼。
08年之前,乳制品行业的发展好比一个人的童年和青壮年时期,不断冲破瓶颈实现发展;三鹿事件之后,乳制品行业经历了巨大的打击,终于被迫在伤痛之后成熟起来。
如今正是暴风雨前的宁静期,但是行业中的明眼人已经察觉到其中的隐患了。
齐政就在交谈中发现,起码杨业已经有了朦胧的危机意识。
“在留学期间,我考察了多个国家的奶业产业链。与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牧业大国不一样,我国的草地资源远远不及。在这方面,我国和岛国其实具有很大的共性。而借鉴岛国的奶业崛起之路,我总觉得我们的奶业政策及监管都存在着很大的空白和漏洞。”杨业目光深沉地说道。
齐政静静地听着杨业对行业的剖析,结合后世的奶业乱象溯源,只能感慨一句,有恶果必有恶因。
从奶业的周期性行业属性说起。
奶牛从出生到产奶需经历犊牛、育成牛、青成牛、成母牛4个阶段,母牛产犊后方能泌乳,整个生长周期需2年左右时间。
由于奶牛生长周期较长,所以供给和需求时间上具有不匹配性,价格存在较强的周期性,通常3-4年为一周期。
简单来说,就是乳制品需求旺盛的时候,奶源供给因奶牛生长周期会产生一定的滞后性。
而这必然会引起乳企的竞争。
又因为我国的自然禀赋不足导致国内养牛成本较高。一方面,土地资源较为稀缺,奶企只能以圈养方式饲养奶牛,土地、防疫、环保成本较高;另一方面,牧草质量水平偏低,优质牧草大多依赖进口,饲料成本也偏高。
这就容易导致乳企不愿意在奶源建设上花费工夫。
所以如今的奶源供给主力军是散户奶农。
与发达国家依靠养殖端构建奶业产业链不同,国内更多是大型乳企将养殖端融入自身体系,构建以加工端为核心的产业链。
一般来说,谁作为核心,谁就掌握话语权和定价权。
发达国家由于养殖端的强势以及和加工企业的紧密合作,奶农和牧场在产业链中可获得较大的价值分配;而国内奶农和牧场由于力量分散,在价值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加工企业把握行业主要话语权。
因为奶农的地位难以与奶企对等,在利益分配中处于绝对的劣势。在奶源紧张时,奶农并不能提高奶价;在奶源宽松或过剩时,奶企便压低收购价,甚至采取压等级、用不合理的检测手段变相压价,使奶农的利益受到极大的伤害,而奶企无论奶价是高是低都能赚取利润。
从这方面来看,奶农与奶企的利益在根本上是对立的,两者很难成为利益共同体。这就导致奶农和奶企的经营行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投机性。
养殖端处于弱势地位,但他们也要赚钱,怎么办?造假无疑就是成本最低且最有效的方法。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