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72.三槐挺秀(2 / 2)一鹤北飞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至于刚被蒋德璟俘虏的马士加路,朱由校也不打算为难他,先是让他参观了皇家陆军的一次演习,然后在上海给他安排了一处府邸,让他回国说服葡萄牙和明朝建立外交关系,共同经营非洲沿岸的航线和殖民地。

在他们的带动下,其他洋人自然不在话下。当初做海盗就是为了赚取,如今能不用冒着生命危险就能领到薪水,傻子才会拒绝这种好事。有了这些洋奸的帮助,明朝的强军之路异常顺利,一方面学习欧洲的科技和军事技术,另一方面积极与这些海洋强国示好,共同攫取海外贸易的利润。

此外,朝廷的熊廷弼和台湾的颜思齐也相继传来好消息,他们在当地已经站稳脚跟,不断从内地进行移民,招抚当地的百姓,使得中原王朝对两地的控制得到加强,对倭国已经形成了关门打狗之势。

此时的大明朝内有贤良推动新政,外有洋人协助贸易,称得上是百业复苏,蒸蒸日上。朝鲜、大小琉球收回以后,在海面上就像一支张开的弓,停在宁波的战舰就是待射的箭,誓要打破封建王朝闭关锁国的弊端,将中华文明从海上继续向四方传播。

纵观历史,倭国一直是大陆王朝的隐患,要想彻底崛起就必须解决这个后顾之忧,而朝鲜、大小琉球就是最佳前哨,如同三槐挺秀将明朝的战略形成进攻的状态。根据李旦和李国助的汇报,他们已经说服德川家康在长崎建立贸易总部,不仅取代了荷兰人的代理地位,还暗中与各地大名进行走私,甚至资助他们拥兵割据,对抗幕府的统治。

面对诸多利好的局面,朱由校恨不得立时发动对日作战,提前帮助中华民族清楚这个毒瘤,可是目前明朝的主要问题还是要解决土地兼并。之前朱由校做到任何改革都是为了把土地和平的分到农民手中,然后由朝廷出面补贴地主阶级的损失,尽量减轻社会矛盾,包括他提出修路的国策也是如此。

翌日清晨朱由校起了个大早,迫不及待的将熬夜绘制的公路网拿到皇极殿。他想先透个风,试探一下大臣们的反应,然后核算具体的工期、成本以及需要解决的各种困难。

对于小皇帝的计划,老狐狸韩熀心里比谁都清楚,这是变相的给那些失去土地的士大夫们找点生计,可谓一石三鸟。

“吾皇圣明,统一修建驰道源于秦朝的始皇帝,隋朝的炀帝也曾开挖京杭大运河,这些工程虽然劳民伤财,但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显著。如今我朝财政日益好转,百姓丰衣足食,正是大力修建道路、疏通漕运的时机。”

韩熀贵为内阁首辅,说话自然有些分量,底下人听了他的意见后也纷纷附和,但是大明的财神爷杨涟却并不买他的账,上前劝谏道:

“修路的确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但是如此大规模的建设怕是朝廷负担不起。老臣认为应当先从传统的两京一十三省开始,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岁出,还能起到立竿见影的回报,将来朝廷可以源源不断的调拨资金。至于西南和东北,一是山川阻隔,施工难度大;二是将来叛军可以长驱直入,不利于边关的防御。

杨涟的考虑是典型的东林党作风,表面上看是为朝廷考虑,说的非常有道理,其实狗屁不通。朱由校不等他说完,立刻反问道:

“户部尚书担心资金接济不上是有道理的,毕竟当前朝廷需要用银子的地方很多,而且在大河上修建桥梁的技术储备也不足,需要王恭厂的工匠们继续努力。不过你认为修建这些驰道后周边的游牧民族会趁机袭扰边关有待商榷,朕倒是有个疑问,当初的建虏之祸是怎么引起的?”

关于努尔哈赤的发家史,朱由校曾多次与范景文、孙承宗、来宗道等人讨论过。首先努尔哈赤是个战争天才,女真人又是天生的战士,马背之上的确没有对手。其次是明朝在辽东没有藩王,过于依仗封疆大吏李成梁,等到朝鲜抗倭后明朝在辽东的势力大减,建虏趁机崛起。最后就是明朝不重视辽东,认为那里是苦寒之地,汉民过于稀少,百里不见人烟。

基于这个认识,建州犁庭后朝廷便把其他女真人全部迁徙到鸭绿江一带居住,让他们和朝鲜互相消耗,减轻特林驻军的压力。同时从内地不断搬迁汉人到东三省,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

听到小皇帝的询问,杨涟自知不懂里面的弦外之音,赶紧叩头请罪。朱由校也不跟他废话,板着脸继续说道:

“你们都是朕的肱股之臣,是大明朝的顶梁柱,朕本该认真思考你们的建议。可是你们有很多人都曾参加过北伐和西征,为何还是不能从全局考虑问题?首先朕在平息建虏的时候就已经命人勘探东三省的地形地貌,绘制详细的地图,这才决心修建这条驰道,而绝非临时起意。其次,朕认为有了便捷的交通,来往的商人就会增多,能够把当地的资源、特产卖到内地乃至海外,有利于互通有无。第三,这条驰道将金州、营口、辽阳、沈阳、铁岭、抚顺等主要城镇连成一条线,一旦有战事辽东就能形成一个攥紧的拳头。还有一点你们不要忘了,我朝还有海上的优势,当初朕已经尝试过跨海登陆作战,能够在一个月内将数万名士兵运到营口和皮岛。”

朱由校轻描淡写的讲述辽东之战,很多将领却心有余悸,当初要不是皇帝力挽狂澜,现在的局势还真不好说。黄克缵虽然没有出关作战,但他曾负责修建京师到山海关的驰道,见识过将士们出关的悲壮和后勤辎重的繁琐,自然能理解朱由校要疏通道路的良苦用心。

“启禀陛下,自古以来无路不富,老臣支持扩建驰道和桥梁。不过要建设如此规模宏大的工程,首先要考验朝廷的决心和毅力,其次才是财政。至于复杂的地理因素,老臣愿为陛下举荐一位奇人,此人一生志在游览大明朝的崇山明川,所到之处皆有详尽的记载,对朝廷的决策会有一定的作用。”

他说的这位奇人就是徐弘祖,祖籍南直隶江阴。他称得上是个千古一人,一生志在四方,号称要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详见《徐霞客游记》。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