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九章 巡视(1 / 1)东台左相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虽逢地震,但是第二天的出征仪式正常进行。福临在代善济尔哈朗等人的陪同下,身着蓝色戎服,在盛京南郊检阅大军。

众军肃立,旌旗招展,还有数门威风凛凛的红衣大炮列于军中。主帅多尔衮、副帅豪格阿巴泰以及一干八旗将军骑马立于军前,神情肃穆。

清军虽然都自称以骑射起家,实际上对于火器的运用并不少。翻开清史稿,随处可见用火炮攻城的记录。

清军的出征仪式别开生面,拜天就完事了。

不像以前中原地区,皇帝将象征军权的斧钺授予出征将军,口呼“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

在到达南郊之前,福临就已经带着梅勒章京以上的八旗大臣去堂子里拜天了,向上天行三跪九叩之礼。期间吹螺掌号,给他的感觉就像在做水陆道场一样。

从堂子里出来后,才前往南郊军队集结的地方。然后竖起八只大纛,再次祭拜天地,行三跪九叩之礼。

福临虽然废除了跪拜礼,但是那只是废除了人与人之间的跪拜礼,敬天法祖时,还是需要行大礼的。当然,这期间作为皇帝的福临并不需要跪拜,他站着作揖便可。

为什么是八只大纛,估计是象征着八旗。

礼毕,鸣炮三响。

多尔衮一马当先,高呼“万胜!”随后大军齐呼“大清万胜!”

看的站台上的福临心潮彭拜。

大军开拔,向西进军。下次回来时,又不知能掳回来多少汉人和粮食。这也是福临这个身份必须要面对的,全取天下之前,这些都是无法避免的事情。

随着最后一名八旗兵消失在天际,激情散去,盛京城重新回到受灾之后的痛苦之中。

早在三月的时候,盛京就已经地震过一次,不过那次地震没有这次强烈,而且临近夏天,造成的破坏远没有此次大。

若是没有房屋避寒,辽东的冬天真的要死人的。盛京的死亡人数在缓慢的增加,大部分人都是在受伤后,因没有得到救治而死。还有数百人则是因为欲行不轨而当场诛杀。

近万受灾的人衣食无着,又聚集在城里,一个不好可能会酿成民变,以工代赈应运而生。

大清建国以来,只在皇太极在位期间,有过一次以朝廷为主导的赈灾。当时出现了大饥荒,买一斗米要八两银子,于是滋生了许多盗、贼。

“民饥为盗,可尽杀乎?”

于是皇太极下令抓住的盗、贼鞭打一顿后释放,同时发帑赈灾。不过这次赈灾还是以平息物价为主,一边拿着钱去找范永斗等人购粮,一边施粥。

以工代赈在大清的历史上还是头一回,好在代善的身边有范文程、薛凤祚等汉臣,他们对于以工代赈并不陌生。

地震过去了四天,盛京城再次井井有条。

受灾之人,年六十以下、十五岁以上,无分男女,分成四部分。

一部分前往城北修昭陵;一部分负责清理倒塌房屋,将可用的木材分拣出来;一部分在粥场附近营建窝棚;剩下的则前往皇宫旁扩建学堂。

因为所有被掳掠而来的汉人都已编户,没有奴隶可用,又征伐了部分民夫。也不让他们白干,除了供应三餐,朝廷每日发饷,银半钱米半斗。

年六十以上,十五以下的都在粥场,太老太小没法干活的只能歇着,由几岁的孩子照顾,能干活的就劈柴淘米烧火。

总之要让他们都有事做,不能闲下来。

以工代赈实行以后,粥场的压力大减,此时粥场里只剩下不到一千的老人小孩。

福临像往常一样带着同学维持秩序,偶尔从锅里舀一口粥尝。走在排队领粥的队伍间,福临撇过头去:“遏必隆,收养的孤儿一定要照顾好,朕要效仿古代帝王,以他们为基,建立一只羽林军。”

“不单是这次收养的孤儿,两黄旗内殁于王事的忠勇之后都要收纳进来,你们这些大臣若是有适龄子弟也可。”

“不过朕先把话挑明了,性格乖张纨绔的不要给朕送来,这件事就交给你去办了。钱粮之事朕会负责,等学堂扩建好以后,就将他们送去学堂。”

另立一军实际上就是在剥夺两黄旗作为皇帝亲军的权柄,所以要安抚好拥护他继位的两黄旗大臣。让他们的子弟陪同皇帝一起学习成长,就是最好的安抚手段。

遏必隆很羡慕图音拜有一个在学堂里陪皇帝读书的儿子,如今他也能将儿子送进学堂,瞬间斗志高昂。

他一边应诺,一边更加警惕的看向四周,防止有人暴起伤人。若是有不开眼的人来个刺王杀驾,他遏必隆别说送儿子陪皇帝读书了,怕是九族都要跟着陪葬。

突然,福临眉头一皱,右手一指,富尔敦和济度两兄弟冲上前去就两人逮了出来,抓到一旁的空地上。

小孩子记性好,福临不停的在队伍里穿梭,刚刚那张面孔应该是他今日第二次看见了。

粥场的粥很粘稠,筷子插上去都能竖起来,里面还能见到油星,一碗下去能让这帮老弱吃个八成饱。完全没有重复领两回的道理,他们干的活又不重。

而且大清也不富裕,这次赈济全是为了福临这个新君的颜面。

“说吧,为什么领两回?”

被抓的是个十二三岁的小伙,看上去十分老实,被抓后就跪在地上,什么话也不说。

福临见小孩保持沉默,也不着急,看向身后的遏必隆。“派人去查查,看看他到底是个什么情况,若有正当理由就算了,若是没有,就地正法。”

很快事情便水落石出,小孩一家是被阿巴泰从兖州地区掳掠而来,也算是个书香门第,被编入户后就住在盛京城里。

此次地震,他一家人都无恙,他母亲被编入学堂帮工,他父亲则被派往城北修筑昭陵。

只不过他父亲是个懒散性子,在大明没考上举人,成天就是寻花问柳,哪里受得了修陵的苦?干了几天就喊累,借病回了粥场。

小孩读了点书,也算是个孝顺儿,知道儒家的亲亲相隐,将领到的第一碗粥给他父亲吃了后,自己闹着极大的风险来领第二碗粥。

一柱香左右,小孩的母亲也被带到了粥场,她被抓时还一脸无措。只见她三十左右,容貌尚可。

当孝与法冲突的时候,该怎么做出抉择?

现在轮到福临犯难了!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