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州叛乱平定了。
李筠在潞州**而死,仅剩下的泽州也没能坚持多久。
其子李守节见状,主动献城投降,并协助朝廷大军清缴叛军余孽。
在这个过程里,潘美单枪匹马入长安,稳住了保义军节度使袁彦。
声势浩大,声称要协同李筠一道起兵南下的北汉刘均,在最后时刻怂了,始终没有动静。
此战结束,黄河流域算是稳定了,大宋王朝终于撑过了第一道坎,站稳了脚跟。
攻破泽州,赵匡胤留下韩令坤镇守晋南,然后亲率大军班师回朝,凯旋而归。
好消息接连不断,尚未到东京,便有奏报传来,厌次的黄河决口已经堵上,避免了秋汛进一步泛滥。
然而赵匡胤却没多少兴奋可言,盖因三弟赵光美至今音讯全无,下落不明。
从陈桥兵变,到此番灾民闹东京,三弟出力立功良多,却遭遇飞来横祸。
赵光美才十几岁,还算是个少不更事的孩子,遭遇行刺等种种不测,说到底都是代自己受过。
手足之情,长兄之责,赵匡胤对三弟充满愧疚之情,心中是无尽的担忧。
一回到东京,去拜见母亲杜太后时,免不了又是一顿责备与叮嘱。
自打小儿子失踪,杜太后便茶饭不思,几乎忧思成疾,对两个亲生的大儿子不免有所埋怨,再三要求必须全力营救。
赵匡胤压力更大了,奈何皇城司出动,东京内外,天南海北都没有赵光美的消息,好似人间蒸发了一般。
事已至此,他不得不做最坏的打算,这恐怕就是身为帝王的无奈吧!
算算时间,淮南那边差不多也该动手了,如果三弟一定要“死”,那么死在李重进手上,对大宋朝廷而言无疑是一件好事。
李筠之乱已经结束,现在可以腾出手来,可以专心致志解决淮南,对付李重进。
指望李重进心悦臣服很难,为了一劳永逸,赵匡胤已经起了动武的念头。
朝廷出兵动武是需要理由的,要么是李重进主动起兵叛乱,要么便是有个恰当的罪名,师出有名,方能以王师讨不臣。
天子御弟,皇家至亲的性命,理由再充分不过。
然而事实却并非很理想,山阳传来消息,南唐使臣冯延鲁派人行刺赵光美,三殿下离奇失踪,生死不明。
赵光美失踪,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然而,万万没想到的是冯延鲁,尤其是背后的唐国卷入其中。
不可能!
这是赵匡胤的第一反应,冯延鲁在东京停留日久,大宋对其甚为厚爱,怎么会恩将仇报呢?
再者说,杀了赵光美对冯延鲁,对唐国而言,有什么必要和好处呢?
难道唐国决意与宋国决裂,一决胜负?李璟有这个魄力吗?
果然,当老耿的奏疏,李处耘的密报先后送回东京,赵匡胤很快便搞清楚了大概状况。
毫无疑问,这是李重进兄弟的阴谋,试图将南唐也拉入乱局之中。只不过他们的手段有些低劣、龌龊。
自己能看得清,唐国李璟肯定也看得清,但这种事无法公开澄清。
于唐国而言,惦记江北十四州确有其事,一旦有机会他们不可能不动心。
于大宋而言,淮南李重进若与南唐勾结在一起,半壁江山对垒,结果还真的不大好说。至少目前,赵匡胤不想看到这般局面。
但大宋决不能主动说什么,否则就有露怯之嫌疑。且远在东京,鞭长莫及,只能寄希望于身在当地的老耿和李处耘能妥善处理。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